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章教程  > 教育 > 唐诗三百首

唐诗三百首:感遇

6/16/2021 10:44:05 PM 人评论

感遇

感遇[1]

兰叶春葳蕤[2],桂华秋皎洁[3]

欣欣生此意[4],自尔为佳节[5]

谁知林栖者[6],闻风坐相悦[7]

草木有本心[8],何求美人折。

江南有丹橘,经冬犹绿林。

岂伊地气暖[9],自有岁寒心[10]

可以荐嘉客[11],奈何阻重深[12]

运命唯所遇,循环不可寻[13]

徒言树桃李,此木岂无阴[14]

香草美人以喻君子,这是中国文学中久远的传统。《唐诗三百首》中还有哪些诗是采用这种手法的呢?

“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”是第一首诗的主旨句。

【注释】[1]感遇:有感于平生遭遇而抒发感想。[2]葳蕤:草叶纷披的样子。[3]皎洁:明净。[4]欣欣:草木繁盛而有生意。[5]佳节:美好的季节。[6]林栖者:山林隐士。[7]闻风:闻到风传送来的芳香。[8]本心:本性,本质。[9]伊:语助词。[10]岁寒心:耐寒的本性。语本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[11]荐:进奉,陈献。[12]阻重深:被阻隔在深远之地。[13]循环:指命运好坏交替。[14]“徒言”二句:《韩诗外传》载赵简子语:“春树桃李,夏得阴其下,秋得食其实。”此处反用其意,言丹橘的命运不如桃李,实在不合理。

【点评】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(736),张九龄由中书令贬荆州长史,《感遇》诗便是其在荆州时所作。诗共十二首,这里选其中两首。张九龄的《感遇》诗,篇篇借物抒怀,寄慨遥深。

第一首以兰桂为比,寄托以美德自励、不求人知的思想。前四句专写兰桂,“葳蕤”表现春兰迎春勃发的生机,“皎洁”点出秋桂清雅净洁的特征。正是它们的勃勃生机与清雅洁净才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。后四句写人。“谁知”引出了“林栖者”的爱慕。“何求”一转,忽开新意。说它们自有本性,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,比喻贤者具有高尚的品质与志趣,并不是为了博取高名,求人赏识。这是对自身人格的坚守与肯定。

第二首歌咏丹橘,实是以橘喻人。屈原曾作《橘颂》,歌颂橘树“苏世独立,横而不流”的特性,用来比喻自己的节操。张九龄也是托物言志,以橘自比。当时作者受到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和打击,因而诗中“桃李”就是影射得势的小人。全诗怨而不怒,哀而不伤,平淡浑成,雅丽清深。

李白(701—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,生于安西都护府所辖之碎叶城(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)。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江油)青莲乡。青年时代,漫游全国各地。天宝二年(743)因道士吴筠推荐,被玄宗召入长安为翰林供奉,因称“李翰林”。在长安,大诗人贺知章一见,叹为“谪仙人”,后人又称“李谪仙”,并冠以“诗仙”之目。安史乱起,因参加李璘的幕府,被牵累而长流夜郎,途中遇赦。晚年漂泊东南一带,病卒于当涂。李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他的诗歌风格是多样化的,兼有王、孟、高、岑之长,有气象雄伟的长篇,也有恬静淡远的小诗,有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之美。豪放飘逸又是其多样风格中最主要的特征。李白与杜甫齐名,并称“李杜”,并且感情交厚。杜甫对他极为倾倒,誉其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”。明人胡应麟《诗薮》内编卷四称:“才超一代者李也,体兼一代者杜也。”有《李太白全集》三十卷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唐诗三百首: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

相关教程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