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章教程  > 健康养生 > 养生人群

1281年,中国出了个朱丹溪

10/24/2021 1:51:25 PM 人评论

1281年,中国出了个朱丹溪

一、1281年,中国出了个朱丹溪

稍微了解中医药的人,估计都知道几个古代名医,比如李时珍、孙思邈。事实上,中医的价值在于理论的奠定和创立,在中医理论奠基者中,有几个名医具有里程碑一样的地位,比如写过《伤寒论》的张仲景,再比如金元时期的朱丹溪,他写过《丹溪心法》《格致余论》,现在在药店里能买到的中成药,比如“越鞠保和丸”“大补阴丸”,都是出自朱丹溪之手,治疗的是气机不调引起的诸证,以及包括气机不畅在内等因素造成的严重阴虚。因为朱丹溪在各种内伤杂病上的理论贡献最大,所以,中医后世一直有“杂病法丹溪”的规矩,非但如此,朱丹溪还是中医里第一个提出心理医学概念的人。

众所周知,中医是分学术流派的,有主张“温阳”的,有主张“滋阴”的;有主张补的,有主张泻的。这些性质相反的观念乃至流派的产生,和流派形成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。

比如金元时期的李东垣,写出了《脾胃论》,提出温补脾胃的理论,就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战乱之中,民不聊生,老百姓被战乱饥荒折腾得饥一顿饱一顿,导致脾虚了。到了朱丹溪,他提出“补阴”,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医家主张温补,补药滥用,人为地消耗了人体的“蜡烛”,很多人因此阴虚了。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朱丹溪注意到心理致病,而心病是最能伤阴的。

朱丹溪早年学习理学,曾经研究过道德性命之学,以后虽然业医,但是他的学术思想已深深打上了中国理学的烙印。中国理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限制人的欲望,对于欲望,《易传》里说,吉凶悔吝生于动,儒家则更具体地指出,应“正心、收心、养心”,总之都是要节制欲望,不要让病从心起。

朱丹溪的理论没有理学那么极端,但他还是结合人体的生理提出:“人之疾病亦生于动,其动之极也,病而死矣。”意思就是,人之所以生病,就是因为想得太多,心眼活动得太多,所以思虑过度、杂念过度而伤身、伤阴。朱丹溪是把他的理学思想和医学原理结合起来,由此创立了“滋阴派”,也是中国医学史上“援儒入医”的典范。

所谓“时势造英雄”,朱丹溪“补阴”理论的出现,有其历史背景,而那个背景,在当下又重演了,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,和那时候的人相比,现代人动心的程度要大得多得多!这也就使我们再次进入了一个阴虚很常见、急需补阴的阶段。

中医把引起疾病的原因分为两类,分别是“外感”和“内伤”。“外感”,顾名思义,就是外来诱因引起的疾病,可以是感冒,也可以是瘟疫,乃至现在的艾滋病、非典等,类似现代医学的“传染性疾病”“感染性疾病”。在过去,经济不发达,卫生条件无从保证,这类病占了很大比例,是导致那时候人们死亡的主要疾病。

“内伤”则是饮食劳倦、情志失调等引起的疾病,类似我们现在说的“生活方式病”。事实上,除了艾滋病、非典这类后来出现的传染病,现代人的健康主要受到“内伤病”的侵扰。这些都缘起于错误的生活方式,而在错误的生活方式之中,心理、情绪起了决定性的作用,就像我们说的“习惯决定性格”“性格决定命运”一样,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是偶然的,是心理欲求决定的,甚至是价值观决定的,之所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需要补阴的时代,这和我们现阶段人的价值观有关,简单地说,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,是躲不过伤阴这一劫的。

关于“劳心者伤阴”的原理,朱丹溪认为,人体“气血冲和,百病不生,一有怫郁,诸病生焉,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”。而这个“郁”产生的原因,主要就是情志怫郁,影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,结果导致了身体的各种疾病,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阴血暗耗。所谓情志怫郁,就是所愿未遂,之所以未遂,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所愿太大,欲望过高了。

相关教程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